2025世界智能汽车大会“智驭未来,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主题论坛在渝成功举办

 2025-08-07 18:35  来源:中国汽车导报  责任编辑: 雅雅

7月30日,2025世界智能汽车大会核心论坛之一——“智驭未来,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主题论坛在重庆隆重举行。论坛汇聚了航盛电子、佳都科技、四维图新、东软睿驰、纽劢科技等产业链领军企业,以及摩尔芯光、移动云等新锐力量,围绕AI驱动的电子电气架构重构、高可靠感知系统突破、数据闭环与车云路协同等关键技术展开深度研讨,为智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思路。

AI与生态双轮驱动 重构智能汽车电子产业格局

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杨洪在主题分享中深入剖析了智能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趋势与突破路径。他指出,当前汽车智能化已进入新阶段,83%的消费者将智能化体验作为购车关键指标,其中90%对车载AI大模型感兴趣。产业正面临三大核心挑战:如何突破智能座舱同质化陷阱、实现从功能堆砌到主动服务的转变,以及构建第四代座舱域控实现体验升级。同时,杨洪提出通过“AI+开放生态”的创新范式,采用SOA架构实现软硬件解耦与跨域融合,可将开发周期大幅缩短,通过OTA将服务周期大幅延长。他强调,未来智能汽车将向“全域硬件集中化+AI本地决策”演进,这需要产业链上下游打破壁垒,共建开放协作生态。

构建“测试+监管”双轨机制 破解自动驾驶规模化落地难题

佳都科技副总裁许健针对自动驾驶规模化落地提出关键建议。他指出,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在无锡等试点城市的事故率显著高于传统车辆,凸显安全测试与监管体系的重要性。许健强调必须建立“准入测试+监管评估”双轨机制,重点解决三大痛点:封闭测试场缺乏统一安全标准、开放道路测试难以模拟复杂场景、NOA全程辅助测试环境缺失。佳都科技已开发行业监管平台,实现对无人驾驶车辆的实时监控与调度,并呼吁建立从工具到场地的一体化测试体系,推动车路云真正实现双向赋能,为智能驾驶规模化应用扫清障碍。

中央计算平台加速汽车智能化跃迁

宁波均联智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球ADAS负责人汪浩伟深入解读了中央计算平台如何推动汽车从“功能叠加”向“智能定义”转型。他指出,当前汽车电子架构正经历从分布式ECU向“中央计算+区域控制”的范式变革,通过One-Board集成方案和单芯片舱驾融合技术,实现算力资源跨域复用。均联智行已与黑芝麻智能合作推出行业首个量产级单芯片舱驾融合方案,同时与全球top3车企合作开发下一代onebox方案中央计算平台,通过“基础形态+组合形态”的弹性架构设计,满足不同车型的差异化需求。汪浩伟强调,随着3.0时代单芯片方案的普及,汽车将真正实现“一个大脑”统管多域的智能化突破,为AI大模型在车载场景的深度应用奠定硬件基础。

数据闭环构建智驾进化新引擎

四维图新高级副总裁蒋晟指出,当前汽车智能化已进入数据驱动迭代的新阶段,头部车企日均数据量已达PB级。面对数据合规治理与价值挖掘的双重挑战,四维图新构建了“采集-脱敏-标注-仿真”全链路体系,通过与火山引擎、阿里云等合作建立合规数据闭环能力,实现车端数据实时回传与云端高效处理。其自主研发的自动化标注系统可提升数据处理效率300%,已服务国内外多家头部车企,助力智驾算法快速迭代。蒋晟强调,在确保符合工信部“非必要不出车”等法规前提下,数据闭环正成为智能驾驶技术突破的核心引擎。

车云一体平台驱动AI+场景体验升级

东软睿驰副总裁王宁展示了其车云一体平台如何为整车智能体验的重构提供系统性、平台级支撑。该平台支持整车级SOA能力构建与服务编排,同时突破车端算力的延展边界,为AI赋能下的人车交互、智能辅助驾驶等场景体验提供端云一体的算力资源保障,也为智能汽车构建具备感知、理解与响应能力的AI Agent奠定关键基础。平台已实现百万级量产验证,推动汽车从“功能叠加”向“场景定义”转型,助力车企实现“千车千面”的个性化体验。王宁强调,未来东软睿驰将在车云协同方向持续创新实践,加速实现整车从出行工具向“认知超级终端”的跨越式进化,引领未来智能出行生态的重构与升级。

平台化方案加速全场景落地

车凌科技副总裁闫凯展示了其“凌云平台”如何实现车云数据的高效协同。该平台通过仅占用2K算力的微型SDK,构建了毫秒级响应的数据通道,已连接超200万辆车,帮助车企降低70%的数据传输存储成本。平台创新性地开发了微碰撞检测、电池健康评估等12个智能体模型,并开创了“数据运营分账”的新型商业模式,帮助某车企实现年度7000万流量成本节约。闫凯强调,车凌科技正与浙江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持续完善数据智能体的商业化应用生态。

端到端架构革新加速自动驾驶技术突破

Nullmax 首席科学家成二康博士深入探讨了端到端架构对自动驾驶技术演进的关键作用。他介绍,最新研发的单Decoder架构通过统一处理感知与规划任务,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将参数量降至传统方案的1/10,显著提升了算法效率。基于BEV+Transformer的技术路线,该架构实现了动态目标检测、静态场景理解与行车轨迹预测的协同优化,其成果已被ICCV2025收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虚拟数据生成技术,系统可自动构建复杂场景数据集,为自动驾驶从实验室走向开放道路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这些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自动驾驶技术正从模块化向高度集成的智能化阶段快速演进。

芯片化激光雷达突破智能驾驶感知瓶颈

摩尔芯光联合创始人兼CEO孙杰在论坛上展示了新一代FMCW激光雷达如何突破传统感知技术局限。该技术通过测量光频率而非时间,不仅能获取目标距离,还能实时捕捉运动物体的速度矢量,在190米外仅需3个点即可完成目标识别。相比传统方案,其全固态芯片化设计将分辨率提升至等效600线水平,在强逆光、隧道等复杂场景下仍保持稳定性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技术可提前检测行人突然出现的“开门杀”场景,完美适配即将实施的新国标AEB要求。这些突破标志着智能驾驶感知系统正从“看得见”向“看得懂”的质变阶段迈进。

云智算基座打通车路云协同经脉

移动云行业拓展部副总经理陆扬系统阐释了数字新基建如何赋能智能交通发展。依托“4+N+31+X”的分布式算力网络布局,中国移动已构建覆盖全国的云智算基础设施,包括1.9万卡的呼和浩特智算中心等核心节点。通过“算力+网络”的一体化调度,实现车端感知数据、路侧信息与云端决策的毫秒级协同。在上海“双智城市”等示范项目中,该方案成功将单车智能升级为系统智能,验证了“中心训练+边缘推理”的技术路径。陆扬强调,只有打破数据孤岛和算力碎片化瓶颈,才能真正实现车路云一体化的数字生命。

破局智能汽车量产瓶颈:跨域协同与安全底线的创新平衡

除了专业的主题分享,论坛更开展了主题为“关键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圆桌对话,邀请4位重磅嘉宾深度参与。

东软睿驰副总裁王宁指出,中央计算架构的突破需要平衡算力、功耗与安全等方面,东软睿驰车云一体平台有效突破车端算力和存储限制,在入门级芯片平台上实现媲美高算力芯片的智能化用车体验。他强调汽车创新必须守住安全底线,在可验证、可控范围内积极推动AI等新技术上车,为行业构筑起更具韧性的技术护城河。

武汉轩辕智驾产品总监邓行展示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极端环境下的独特优势,其传感器能在雨雾天气实现120 米前方目标物识别,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提升ADAS决策置信度。他认为技术创新应聚焦真实用户需求,避免“伪创新”陷阱。

火山引擎智驾云负责人张路提出数据合规与价值挖掘的平衡方案,其与图商共建的Rgent合规云已实现数据处理效率提升300%,存储成本降低28%。他呼吁行业建立标准化数据平台,避免重复投入造成的资源浪费。

TINNOVE梧桐科技AI专家胡伟阐述了“主Agent+专业Agent”的座舱架构,通过情感交互、场景推荐等功能重构人车关系。面对大算力芯片带来的生态挑战,他建议建立“服务-数据-算力”三级标准化体系,推动行业协同创新。

四位嘉宾一致认为,当前智能汽车技术落地的核心瓶颈在于:跨域协同能力不足、高质量数据稀缺、工程化人才短缺。突破路径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在电子架构、感知硬件、数据闭环、车云协同四大领域深度融合,构建“技术-标准-生态”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特别在L3级自动驾驶即将商用的关键节点,更需建立覆盖“研发-测试-运营”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验证机制。

​至此,2025世界智能汽车大会“智驭未来,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主题论坛在一片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本次论坛集中展示了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在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以电子架构为骨骼、感知硬件为感官、数据闭环为神经、车云协同为血脉的系统创新格局已初步构建。与会企业代表达成共识,将持续深化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共同推动智能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开放道路的规模化落地。

CopyRight(C)2019 中国汽车导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6022599号
网站所刊载信息全部转载互联网,不代表中国汽车导报网观点|如有侵犯到您权利,请联系站长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
中国汽车导报网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