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风起云涌 人才跨界正当时

 2019-07-04 10:18  来源:网络整理  责任编辑: 橙子

  毫无疑问,传统的车辆工程专业已经不能满足汽车行业的发展。视觉中国供图

  “目前,国内新能源行业蓬勃发展,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国际环境下,只有以自有技术起家,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产研结合发展,才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作为一名“技术控”,回忆起2017年在研究生志愿表上写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工程专业”的那个夏天,李麟阁直言自己“毫不后悔”。

  据他介绍,在导师的带领下,他致力于学习研究动力电池电芯领域的前瞻性技术,希望能为下一代电池的开发贡献力量。

  “随着世界范围内化石能源的紧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我国也逐步出台了愈加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并加大推行新能源动力汽车的普及力度。我想要参与到新电池材料体系的研发中,研发出能够兼具高容量与良好安全性能的电池。”李麟阁说。

 

  “网联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转型为汽车产业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的“汽车人才”的内涵和外延正不断丰富。随着全球汽车行业正发生深刻变革,像李麟阁一样“跨界”投身汽车产业的学子正不断增多。

  “面向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打造梦幻的未来交通,我想这个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院长杨殿阁教授如是说。

  汽车行业变革加速 跨界人才成“香饽饽”

  “汽车+的跨界融合创新风起云涌,‘汽车+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产品技术层面深度融合,‘新一代汽车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城市’在系统层面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由此智能新能源汽车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在7月1至3日在海南博鳌召开的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协副主席王曦如是说。

  正如王曦所言,随着能源革命和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汽车产品加快向新能源、轻量化、智能和网联的方向发展,汽车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汽车成了大型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数字空间。

  《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人才发展研究》预测,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汽车人才资源总量将稳步增长,预计到2020年和2025年,汽车车制造业规模以上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从业人数将比目前分别增长15%和30%,分别达到555万人和628万人。

  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人才领域人才需求将达到85万,缺口尚有68万;在智能网联方面,《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整个行业智能网联汽车人才总量不足2万人。尤其是研发人才缺口过大,严重制约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

  有分析认为,产业变革需要大量全新人才的加入,传统汽车人面对行业的各种新变化,其能力和知识结构也“开始不太匹配”。两个因素叠加,导致了目前国内汽车行业“人才奇缺”的现状。

  “产业倒逼我们进行新一轮的人才布局,汽车人才的内涵将更加包容,汽车人才的外延将更加宽泛。我们解剖了一些企业,传统车企跨界人才占15%左右,而新造车企业跨界人才近50%,这是当前的趋势。”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朱明荣如是说。

  多学科交叉成热点 新能源、智能网联相关专业趋热

  高考结束后没放松几天,陕西西安的考生阙钰祥马上就投入到了专业和学校的选择中。“就业前景”“所在地区”“个人兴趣”……在填报高考志愿的过程中,阙钰祥要在多个维度作出权衡,酷爱计算机的他最终填报了软件研发、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专业。

  尽管对于传统的车辆工程专业并不“感冒”,但阙钰祥却认为汽车行业前景广阔。他告诉记者:“如果未来有机会,希望能够从软件角度参与到汽车行业中。”

  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265所高校开设了车辆工程专业,普通高校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规模为1.8万至2万名。

  据悉,国内高校传统的车辆工程专业以汽车底盘、车身、电气设备的设计、制造、试验研究为主要内容。具体包括汽车总体论证、设计、分析与试验;汽车主要零部件的设计、分析与试验;电传动等科目。目的是为汽车工业培养汽车产品设计、制造、运用、研究和检测及试验等方向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技术人才。

CopyRight(C)2019 中国汽车导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6022599号
网站所刊载信息全部转载互联网,不代表中国汽车导报网观点|如有侵犯到您权利,请联系站长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
中国汽车导报网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